首页 要闻娱乐军事情感奇闻搞笑社会体育游戏百科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北大通识教育讲习班观察:最塑造人的“不合时宜”

2022-01-19 01:04
七月中旬的北京,小暑节气,酷热。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喧闹的毕业季与宁静的假期正在交接,归家的在校生与手捧鲜花的毕业生不时擦肩而过,时序的轮转把离别的主题推到了校园的前台。离愁别绪总挂着把酒言欢,一年之中,读书氛围最淡的时候莫过此时。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从全国各地来的三百人聚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研读哲学经典,听着有些不合时宜。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暑期研修班”开幕式

长久以来,人们议论通识教育也往往落到“不合时宜”这四个字上。“如果毕业之后连工作都找不到,要通识教育有什么用?”“学生连专业知识都没学好,现在谈通识教育是不是太早了?”推动通识教育十余年的甘阳都对这四个字有所体会,十年前,首届中国文化论坛于2005年在北京香山召开,开启了中国十年来有关通识教育的讨论与实践热潮。会议结束之后,出版了《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一书,虽然里面所谈论的全是通识教育,但书名上使用的却是“人文教育”。甘阳说,当时谈通识教育还有些敏感,只好以人文教育之名掩通识教育之实。归根到底,十年之前谈通识教育,在场面上至少是不合时宜的。

无论多么过时,通识教育工作坊的吸引力就是一个答案。在大热大干时期推广经典阅读是年轻人的职业。800多人愿意自费来听《酷暑》的哲学经典解读。这种热情是难以想象的。丁伟甚至在课堂上半开玩笑地说:“这么热的天来北大上课,你不知道自己的动机是什么。”在这些年轻人离开家之前,他们的父母可能还在唠叨。邻居家的孩子都去公司实习了,你为什么去学哲学?然而,一旦他们坚持进入教室,这种行为就抵制了所谓的“不合时宜”。听了杨丽华的《庄子》、郭襄的《笔记》、丁云的《理想国》和《论语》、听了吴增定的《修昔底德与霍布斯的思想碰撞》、听了海德格尔写的李梦的《柏拉图》、听了吴菲的《政治学》和《大学》,年轻人课前课后都津津乐道。教师和经典文本构成了双重吸引力,学生充分意识到了这些经典的内在困难,因此更好奇即将到来的解读会引发怎样的意外思考。比如,我们不仅会期待进入《理想国》的文本,还会期待《理想国》在丁云的思维中呈现出怎样的内容;也许我们能猜出吴菲《政治与大学》讲座的大致内容,但我们想不通他为什么要把这两部经典放在一起教。

对我来说,两种“通识教育”会在课堂上发生怎样的奇妙效果更值得关注。这次授课的五位老师都有着类似的成长经历,在他们读书的时代是各自大学读书小组的活跃分子。二十多年前,北大的“福柯小组”聚集了一批读原典的学生,这批人开创了今天北大哲学系各类读书小组的传统,大家后来也都知道这批学生成长为了怎样的学者。大概在世纪之交,复旦哲学系成立了“海上西学读书会”,从柏拉图到莎士比亚再到十三经,他们对经典的阅读有着持续的热情与惊人的纵深,并且形成了复旦自己对待经典的态度与方式。今天回首看,南北两边的读书小组是自发的通识教育,他们虽然围绕着经典,却没有将自己的思考仅仅局限在某一部大书里,算得上是通识教育的自觉实践者。今天的通识教育不同,它是组织化、制度化的教育改革,学生们往往尚未自觉形成通识的理念,就已经置身于通识教育的教学体系之中了。更确切地说,学生们还没有对阅读产生反思,就已经先行纳入到通识教育的筹划之中了。今天的际遇是,当年那批自我通识的学者,如何领着懵懂的学生进入到体系化的通识教育中,让他们自己建立起与经典的亲密关系,这件事本身就是看点。

两代人的碰撞就发生在现场。车间作为一个场景,总是在课堂上呈现微妙的情感交流。夸张,我更愿意把它当成艺术装置,否则很难解释。在讲经典中最难的部分时,场景会集体表达冥想般的宁静。教师与学生合作所获得的存在感,使得理解思想如何从文本转变为言语,然后通过讲解进入每个人的思维成为可能。毫无疑问,一天的教学永远不能让学生理解《理想国》和《庄子》,但一天的教学可以让青年学生知道面对经典文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应该用什么方法去阅读和理解经典文本,这是力所能及的,也是特别迫切的。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经典是通过老师的讲课慢慢平易近人的,他们多年阅读的思维展现了经典的魅力;另一方面,教师的魅力也受到这些经典的影响和成就。也许学生无法理解读经与塑造人格之间的隐性联系,但老师在现场偷偷传承的是一种与学习相关的风气和态度。在中国人质疑和学习的传统中,潜移默化的努力是最辉煌的。

除了授课,讲习班也有小班讨论。近些年各高校的通识教育也逐渐设置了小班讨论的环节,这次通识教育讲习班也不例外。每天的经典着作教授完毕之后,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围绕着经典进行研讨。学龄较大的助教会掌控讨论课不流于意气之争,控制在专业的治学态度之中,但它同时包容学生面对经典着作时最原初的感观印象,这种印象往往会形成学生独特的问题意识。在以后的阅读体会中,这样的问题意识会随着理解的逐渐深入和专业化,变成真正的思想研究。

我主持了一个小班讨论,偷偷观察。我小班大概有八九个本科生参加了讨论,年龄相仿,男女比例相等。讨论课围绕白天教的《论语》展开。主持人应该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不干涉他们讨论的内容。除非讨论已经偏离主题很远,否则主持人应该把谈话拖回主题。出乎我意料的是,讨论课的气氛不仅热烈,一些话题的思想深度甚至达到了研究生的水平。更令人欣慰的是,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礼貌和有纪律的教养。当他们意见不一致时,他们会试图毫无例外地理解对方,而不是反驳对手。看着他们讨论,让我重温一种久违的感觉。第一次读《论语》的朴素情感再次从文本的知识结构中渗透出来。我面前的年轻同学们正在展示他们生动的想象力,这是由经典思想的深度所激发的激情,而这种激情总是被克制在对经典的敬畏之中。《论语》是一本大书,对于他们现有的知识结构来说太大了。他们知道理解经典并不那么容易,所以他们谦虚,对自己的话不自信。然而年轻人与生俱来的活力却忍不住一次又一次的闪烁,对哲学问题的强烈好奇心变成了继续阅读的动力,甚至是占据经典的贪婪感。

同时,讨论课也反映了目前通识教育的一些现状。随着讨论的深入,个别学生开始主导讨论课的走向,他们之间的频繁交锋逐渐改变了平和局面。我观察发现,最活跃的学生分别来自复旦、北大与中山大学,他们在各自学校习得的知识储备与专业思考,相较于同龄的学校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该现象折射出国内一流大学在操办通识教育时,原有的学科优势助推了如今在通识教育上的领先位置。但从个体的角度看,所在学校不具备学科优势,未必不能成才,如果阅读经典取法得当,经典敞开智慧的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回想自己读本科的时候,课堂上多以概论课居多,鲜有原着课程。学校边上的书店提供了一种粗糙的“通识”,课堂上听到的名字,换回成他们的着作,在鉴别与挑选的过程里,思想的品味逐渐提纯,并且保护着原初的好奇心。哲学系的学生完全需要花大把的时间阅读杜甫,中文系的学生认真研读黑格尔也无可厚非。如果通识教育不仅在学生身上驻留下知识,更能维护着他们对待学问最质朴的情感,或许是通识教育一项值得赞颂的功绩。毕竟,一些年轻学人身上令人生厌的戾气,不是因为他们缺乏有关经典的知识,而是止于从文字上理解真理,却没有对真理所在的世界抱有同情之理解。

近十年来,中华文化论坛践行通识教育理念,探索其实践,最终收获在育人方面。2006年出版的《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收录了当时本科生的一些演讲。十年后,他们中的许多人博士毕业,踏上了教学岗位。有趣的是,他们和前辈一样,围绕着一两部经典作品,继续他们的通识教育。很难说普通教育是否仍然是他们的使命。也许学习经典,远离功利性阅读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在中国古代,这种生活习惯曾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当它在这片土地上慢慢复兴时,也许我们有理由期待一场关于思想的真正事业正在开始。

为什么要上通识教育?如果上面这篇文章还不足以说服你,那让我们来看看以下老师们的现场授课实录……

北京大学哲学教授杨丽华:

——王阳明最伟大的发明是“成色”和“斤两”。人与人能力上是有差别的,这是“斤两”。孔子黄金一吨,我二两半——这太不谦虚了,我两克拉。但有一点我可以与孔子相比,“成色”可以百分之百。以最饱满的热情去面对生活,这就是“自适其性”。谁说雷锋精神是共产主义精神,雷锋精神是儒家精神好不好,“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不就是王阳明讲的“成色”和“斤两”的问题吗?

-有时候好人是有罪的。所以和优秀的人交朋友是粗心的!你很棒,工作也很努力。你为什么学习这么努力?休息一下。我想玩电子游戏,但是你又要学习了...你无聊吗?这是我的一个朋友。你知道是谁。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增定:

我和杨丽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你看,杨先生是中国哲学家,我是西方哲学家;杨老师好帅,我也是...正确除了什么?除了我们,没有人能做PPT。这是我们唯一的共同点。

——这个问题,大家可以读读李猛老师最近出的书《自然社会》,里面讲得非常好。当然,有同学反应,李猛老师这本书非常不好读啊,我说,你把李猛老师当成耶稣基督就好了,我是保罗,为李猛老师做诠释,前提是李猛老师要上十字架。

——霍布斯说,战争状态不仅表现为行动,而且表现为意图。不管别人怎么跟你说,你都不相信。你需要白纸黑字签合同。一个女孩会告诉一个男孩,你每天都说你有多爱我,但你不想嫁给我。我怎么能相信呢?山盟海誓有什么用?明天就会改变。如果结婚了,民政局会有白纸黑字写的合同,至少短期内逃不掉。这就是霍布斯的逻辑:国家为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提供了保障。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丁耘:

——当你读到苏格拉底为哲人王安排的这些科目时,你会有什么反应?你觉得就这些吗?算术、几何和辩证法都是我们从小学的,没什么了不起的。这个辩证法好像有点奇怪,但是在中国语境下,辩证法是神奇的,没什么了不起的。你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你从小就被哲人王教育,因为我们的教育是柏拉图式的,不是孔子式的。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猛:

——解释“真理”的问题:假设我是一个人,是一个“千足人”。啊,不是蜈蚣一样,而是99.99%是人,但在孟子看来,我是动物,对吧?人和动物不一样,只有0.01%的矮,所以不是人。所以,你会发现,我们日常的“真”体验和我们的日常体验有相当大的区别。

——讲解“真”的问题:如果有人告诉我,和我交往这么多年的吴增定老师不是吴增定老师,是吴增定老师的孪生兄弟,是吴增定老师一撇,但我认识吴增定老师,全依据认识他之后的历史中他的行为。所以呢,他对我而言还是呈现为真。

——解释《理想国》中的洞穴比喻:比如我和吴菲老师打交道这么多年,但严格来说,我处理的是吴菲老师这个形象。我不知道吴菲老师是否有灵魂。.....如果有一天我真的看到了吴菲老师的灵魂...我一定很害怕。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

-前面的老师都很棒。《中庸》三言两语,杨立华先生极其高明,吴增定先生是《中庸》,丁云先生是《至将军》,李梦先生是《至善》。这些我都做不到,但我想通过阅读《政治学与大学》,放上几篇他们谈论过的古今中西文本,尝试有一个总结和解读的效果。如果老师吴增定之前说,他们四个人都是耶稣基督,四福音书里的耶稣基督。既然四个耶稣都已经被钉在十字架上,保罗应该把它们解释清楚。

——文明的意思就是比较奢侈、先进。比如,每天躺在家里睡觉,就是比较落后的生存方式,如果来听听通识教育,就比较文明。

相关阅读
陈思慧床图 陈思慧艳照门所有图片 陈思慧吃鸡照艳全集
2008年,全球瞩目的陈冠希所有音乐专辑"不雅照风波"女主角之一陈思慧,在艳照门事件曝光后从未露面,但艳照门所有图片还是遭网友狂搜。直至(2008年)3月29日6时许她终于在尖沙咀海港城CitySuper现身,与建筑师未婚夫Larry穿着白色Tee配蓝色裤"情侣装",十指紧扣温馨买菜,情到浓时又亲又抱晒幸福!陈思慧吃鸡照艳全集陈思慧和Larry虽然没有在超市内牵手,但走到冻肉柜前选牛扒时,男友看见19在看 07-07
方舟子韩寒事件结果到底谁赢了?韩寒方舟子事件始末和最新消息
虽然方舟子是靠打架出名的,虽然有时候方舟子说的话并不是很恰当。但是对于方舟子的缺点,遭最初的时候,也有很多人无条件的支持着。而韩寒就是那些无条件支持方舟子的人中的一员。不过估计现在韩寒无法支持方舟子了,因为韩寒自己也被方舟子打假了。之前,方舟子指出韩寒的成名作是父亲代笔,这让很多韩寒的粉丝感到非常愤怒。而韩寒本人则表示非常冤枉。方舟子韩寒事件也由开始的微博互战发展成了后来的司法处理。那么,韩寒方舟19在看 07-07
丽江小倩是谁 丽江李倩的基本资料及照片
丽江小倩网络走红但丽江小倩是谁,丽江小倩的基本资料很多人都不知道,下面由名人网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丽江李倩的基本资料及提供一张丽江小倩的照片.丽江小倩,原名李倩,湖北人。大学毕业后从事幼师工作,2008年到丽江旅游被丽江古城吸引,爱上了那个地方,于是辞了幼师工作在古城内成为一名酒吧驻唱歌手,实现了她从小就想成为一名歌手的梦想。如今,她是云南丽江家喻户晓的一位女歌手,走在丽江古城里,随处都可以听到她的16在看 07-07
赵作海赔偿已全用光 赵作海所获65万国家赔偿已全用光(图)
赵作海在病床上说起赔偿金和这些年的投资收益都被套入投资风波,痛苦难当。在经历为儿娶妻、被取款14万元、开旅社失败等一系列花销之后,3年前,赵作海将65万国家赔偿和补助款剩下的约20万元,尽数投入商丘一家投资公司,以换取每月2%的收益。赵作海赔偿已全用光 赵作海所获65万国家赔偿已全用光(图)去年11月,随着投资公司主要负责人突然被抓和跑路,本息一下没了着落。“现在拿不到钱,年纪大了,也找不到活了,26在看 07-07
李默然的儿子梁天 李默然遗体告别现场照 戴玉强梁天泣泪送别(图)
85岁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的遗体告别仪式11月12日在此间八宝山殡仪馆举行,家人、好友和热爱他的戏迷千余人赶来送最后一程。遗像中的李默然身穿西装,打着红色领带,精神矍铄,笑意暖人。在长达65年的艺术生涯中,李默然演出话剧60多部,获得了包括“话剧终身荣誉奖”、“白玉兰戏剧艺术奖终身成就奖”以及“人民表演艺术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等称号。李默然的儿子梁天 李默然遗体告别现场照 戴玉强梁天泣泪13在看 07-07

热文排行